if (is_home()){ //这里描述在前******* $description = "西园寺和研究所发布相关新闻法讯的官方平台"; $keywords = "西园寺,佛教,佛学院,法讯,心理咨询"; } elseif (is_category()){ $keywords = single_cat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category_description(); } elseif (is_tag()){ $keywords = single_tag_title('', false); $description = tag_description(); } $keywords = trim(strip_tags($keywords)); $description = trim(strip_tags($description)); ?>

位置: 首页 > 三风建设 > 江南第一古刹北塔报恩寺

江南第一古刹北塔报恩寺

发布日期: 2017-10-12 浏览量: 23,380 次浏览


    

概述

北塔报恩寺,位于苏州古城北隅,俗称北寺,距今已有1700 多年的历史,是苏州最古老的佛寺,也是苏州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寺中宝塔,始建于南北朝梁代,南宋绍兴年间重建,八面九层,高76 米,为苏州现存众多古塔之冠,素有“江南第一塔”之誉。宝塔规模宏大,重檐复宇,内设置木梯,循级而上,可俯瞰苏州古城全貌。 寺内殿堂古朴、嘉树垂荫,梅圃池水澄碧、林壑优美,亭台、水榭、曲桥、花坞相映成趣,使信众游客在朝参千年古刹之余,亦可领略到苏州山水园林之美。  

北塔报恩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

  • 寺院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47——252),系孙权为乳母陈氏所建,初名通玄寺。

  •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为“开元寺”。

  •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 年),易名为“报恩寺”。

  • 北宋崇宁三年(1104) 迎请佛牙舍利,徽宗赵佶写《佛牙舍利赞》一文,改名“报恩万岁寺”。

  • 南宋淳五年( 公元1245 年),改名“报恩万岁贤首教寺”。

  • 元、明两代,报恩寺已确立了“吴中第一古刹”的地位,宝塔为“一郡浮图之冠”。

  •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高宗第三次南巡至苏州时,曾游报恩寺,并赐匾额、楹联。

  • 光绪二十四年(1895) 天台宗敏曦高僧驻锡寺院,改称“报恩讲寺”。

  • 民国十年(1921年),在盛宣怀夫人庄氏和李朴诚的资助下,重建大雄宝殿。报恩寺在民国期间,常常举行传戒法会。

  • 三十年代初,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陈去病也曾在此学习佛法。

  • 1957 年报恩寺塔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1978 年初,苏州市革命委员会修复报恩寺,修复后称“北塔公园”。

  • 1986 年修建“梅圃”。

  • 1988 年元旦“北塔公园”筹建全部完成。期间,苏州市佛教协会对北塔报恩寺的恢复高度重视,西园寺前两任住持明开、安上长老,灵岩山住持明学长老、寒山寺法主性空长老也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

  • 1993 年8 月,苏州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作出《北塔公园产权转让的决定》,把北塔公园的产权归还于苏州佛教协会。

  • 1994 年元旦,北塔公园正式移交,但仍未正式开放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期间市佛协接管之后,净持法师等进驻北塔报恩寺多年。

  • 经过多方努力,直到2003 年6 月,经苏州市政府批准,北塔公园恢复宗教场所开放,由北塔公园管理处、北塔报恩寺共同管理。

  • 2006 年报恩寺塔作为宋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008 年普仁大和尚兼任住持,努力恢复寺院传统管理体制,通过近七年的努力,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北塔公园管理处于2014 年12 月31 日全面移交由北塔报恩寺统一管理。同时,寺院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对年久失修以及以往用作商业用途的房屋进行修缮和调整,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寺院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僧众学修环境不断提升,也为到寺院学习佛法的信众提供了便利。千年古刹再获重光,十方信众同沐法雨。今后的北塔报恩寺将立足佛教本位,以“道风、教育、弘法”三项工作为核心,积极承担净化社会人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

 

1伽蓝初创赤乌年

北塔报恩寺初名通玄寺,据史志记载,“通玄寺”系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在赤乌后期为乳母陈氏建造。 西晋建兴元年(313),有渔人在吴淞江入海处发现二尊浮在海中的石佛,朱膺与帛尼率数十人驾舟将二尊石佛迎至吴郡,供奉于通玄寺内。后来有外国沙门释法开前来礼拜,称二石佛分别是舍卫佛和迦叶佛。过了七年在吴淞口又发现了帝青石钵,吴人再次将它迎入通玄寺,供于二石佛前。南朝梁中大通四年(532),临沙汝灵侯奉敕为二石佛铸铜质圆光二枚,一枚高九尺,一枚高八尺五寸。同期吴郡僧正慧法师在通玄寺内造“飞行之宝塔”,萧纲作《浮海石像铭》。 初期的通玄寺规模并不是很大,迎来二尊石佛后,通玄寺的宗教地位得到提高,梁武帝的崇佛又使通玄寺进一步兴盛。   

2盛唐易名为开元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下诏,天下各大郡置寺,以开元年号作为寺名。苏州地方官绅应诏,将通玄寺易名为“开元寺”,并在寺中铸造唐玄宗镀金铜像。此时的开元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吴郡图经续记》载述:“莲房藻井,悉皆宝玩,光明相辉,若辰象罗列也。”苏州长史张楚推荐高僧昙一为首任开元寺住持。 唐大历年间,天台宗八祖湛然大师曾到开元寺说法,唐长庆二年(822)冬,开元寺沙门清晃发起建造刻经石壁,至太和三年(829)春完工,僧人契元在石壁上书经。经壁位于开元寺内西北隅的法华院内,上下四层,高二十四尺,长十五丈,厚一尺二寸,顶部刻石莲花。共刻经文八种,为《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阿弥陀经》、《观音普贤菩萨法行经》、《实相法密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共计十二部,十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七字。壮观非凡,前后历时七年乃成。白居易曾为经壁书碑。  

3徽宗赐号称万岁

北宋崇宁三年端阳节,报恩寺迎请佛牙舍利,舍利藏于水晶匣内,光芒四出。徽宗作《佛牙舍利赞》,并赐号“万岁”,寺院易名为“报恩万岁寺”。 南宋淳祐七年七月,平江府判府魏侍郎上奏将寺院改为十方,即奉旨以“报恩万岁贤首教寺”为额,并延请高僧佛日崧来寺住持,讲述《华严疏钞》。佛日崧字鉴义,报恩寺后世僧人尊之为“开山崧法师”,报恩寺从此成为华严宗道场。宋代的报恩寺十分兴盛,由于先后两次受到朝廷的赐号,使该寺获得了极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在宋代平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座苏州最大的寺庙,寺内分六个院:文殊院、普贤院、法华院、史洲院、水陆院、普门院,是当时苏州城内第二大建筑群。   

4吴中古刹为第

一元、明两代,报恩寺已确立了“吴中第一古刹”的地位,宝塔为“一郡浮图之冠”。元初兴修山门,山门外有“鸟不宿”木牌楼。山门外有二口井,俗称“龙眼井”,井上建亭。天王殿东侧有张士诚时期建设的造像石堪。殿后东西两侧钟楼、鼓楼相对,高百三十尺。寺内殿宇林立,香烟缭绕,梵呗悠悠。华严宗高僧代代相传,如处熏、传教、广宣、德岩等法师。僧人们多才多艺,有的善于规划建设,有的精通医术治病救人。当时的报恩寺内还有竹林、池塘、水阁,仿佛是城中山林,文人雅士把此地作为寻胜探幽的场所。赵孟頫曾在此作画题诗,高启、杨基、沈周等曾在此吟咏。宋濂、王世贞等曾为寺院作记镌碑。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弘历第三次南巡至苏州,游报恩寺,赐匾额、楹联。四十五年(1780)三月,高宗第五次南巡至苏州,在报恩寺前接受士子跪献的诗册。   

5古刹重光映朝晖

北塔报恩寺作为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始建于三国时期,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自宗教政策落实以来,苏州市佛教协会一直都很重视北塔报恩寺的恢复,西园寺前两任住持明开、安上长老,以及灵岩山住持明学长老、寒山寺法主性空长老也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期间在市佛教协会接管之后,净持法师等进驻北塔报恩寺多年。2008年普仁大和尚兼任住持,通过艰辛努力,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北塔公园管理处终于在2014年12月31日全面移交由北塔报恩寺统一管理,并对相关人事工作做了重新安排等。 为进一步保护文物,完善苏州古城历史风貌,承担净化社会人心的责任,自2015年以来,寺院在文物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后花园以及中轴线部分建筑牌坊、山门殿、报恩讲堂、七佛宝殿以及走廊等进行保养性修缮,对寺院电路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改造,并铸造两尊铜质金刚、一尊弥勒塑像供奉于山门殿。 在不断完善寺院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寺院还对部分房屋的使用进行调整,新增加了报恩讲堂、图书阅览室、经书结缘处等弘法活动相关配套设施,为僧众营造学修氛围,为到寺院的信众和游客提供学习佛法的便利,千年古刹正呈现出新的面貌。

6庄严古朴七佛殿

自报恩寺塔向北,穿过方亭圆门和报恩讲堂,即来到一座殿宇前,进入七佛宝殿朝南并列一排七座佛像,自左至右分别是: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拥壁背后有五大菩萨像面北而坐,两侧有韦驮和伽蓝菩萨立像。殿内东钟西鼓,陈设整齐,佛像庄严,这就是报恩寺内最主要的殿堂——七佛宝殿。七佛宝殿面阔七间,岩石基础高于地面二尺,阶四重。屋脊正面塑两龙抢珠,下承以鱼跃龙门,反面作双凤朝阳,下承蓬莱三岛。正中五间为大殿,两边各有楼一间,前后隔断,作配房使用。 此殿原名“古铜佛殿”,清康熙十年住持一源募建并铸铜质三世佛供奉于内。咸丰庚申之变后坍圮。光绪三十三年住持昭三复建。解放后此殿被华东革命大学借用,后被苏州绸缎炼染厂占为宿舍,并将中间五间改为楼。1983年炼染厂迁出,前后多次修缮,建筑外貌雄伟庄严。   

7吴云香梵藏经阁

藏经阁是报恩寺牌楼——山门殿——宝塔——报恩讲堂——七佛宝殿——藏经阁这条中轴线古建筑上的最后一座宗教建筑。殿宇式歇山双层楼阁,底层面阔九间进深六间,楼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屋脊正面“风调雨顺”,背向“国泰民安”。   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第三次南巡苏州时,游报恩寺,赐匾“吴云香梵”,楹联“茂苑霏春,三果同参开鹿苑;(上)祗林现瑞,一峰遥接证狮林。(下)”悬挂于此阁楼下。光绪三十四年(1908)藏经阁得到修复,昭三法师自撰阁名“梵香堂”。楹联“梵宇旧高寒,当年二像著灵,尘世别开清净界(上);浮生都泡影,我愿一堂说法,香花共悟上乘禅(下)”门悬匾额“发海潮音”。昭三又在民国五年(1916)制作千手观音木雕像一尊及外龛,供奉于楼中间,悬匾两块,楹联两副。其中一匾“无碍大悲”为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所题。   建国以后,藏经阁楼上被华东革大借作学生宿舍,东华革大迁出后,又历经看守所、党校、绸缎炼染厂等使用单位,1983年炼染厂迁出,1985年整修恢复,1988年园林局在楼下布置“苏州园林艺术陈列室”。为不断充实藏经楼藏书,2016年8月从西园寺迎请乾隆古版大藏经一部7000余册供奉于藏经楼上。《乾隆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又称为《清藏》或《龙藏》。由皇帝钦定,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在世界佛教史上占重要地位。   

8香云遍满华严界

华藏世界原为方丈院落,位于纪功碑亭北,门额题“华藏世界”四字,门东有砖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字。门西有石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内有一院落,回廊曲折、花木扶疏,清幽雅致。后院有一水池,名为 “八功德池”,水池在北墙下与梅圃内花溪相通。六角半亭倚北墙而立,亭中有元碑一方,亭上题额“唯心净土”,亭北有院门可通梅圃。   随着历史的变迁,寺院面积不断缩小,僧众日常生活功能区房屋紧张,2003年后,华藏世界西侧一间及相连北侧一间改作厨房,并增建斋堂,中一间作会客厅。2015年以来对华藏世界相关房屋进行修缮,全面排除安全隐患,检修电路、管网等基础设施。  

9元代遗珍记功碑

观音院西北隅有四方亭,亭四面有四壁,各有券门一座。亭内有深浮雕画像石堪一块,高3.06米,宽1.46米,厚40厘米,面北而立。这就是1957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张士诚纪功碑”。   此碑位置原在报恩寺山门东侧,苏州人称为“石家堂”。光绪末,敏曦师徒等来苏州兴修报恩寺,为防止文物流失,昭三法师把石碑移入寺中。民国十三年(1924年)碑亭落成后,昭三法师陆续邀请苏州著名文化人来进行考证鉴定。李根源从寺院自三国起源猜测,画像中有一王者当是孙权,题匾“赤乌垂迹”,款识“甲子佛诞日报恩寺志”。光绪十六年(1890)探花极第的吴荫培先生认为浮雕风格近于山东嘉祥县紫云山武梁祠的石刻画像,于是题匾“武梁遗轨”。   吴江金松岑先生先后七次来报恩寺现场考察,写出《苏州报恩寺石堪造像索引》,文中对石碑上人物冠服、旗幡、华盖等做了详尽的考证,广征博引,确认此碑是元代雕刻。而雕刻内容是至正十八年吴王张士诚设宴款待元使伯颜的场景。后来丹徒支伟成将此文辑入民国十五年(1926)出版的《吴王张士诚载记》。文章发表后,人们一直赞同他的考证。后来陈去病先生为碑匾“隆平造像”,惜已不存。      

10观音宝象不染尘

不染尘观音殿位于报恩寺内东隅,是一座重檐歇山式殿宇,面阔五间,飞檐四出。山墙中砌石柱,内柱皆用楠木,俗称“楠木观音殿”。现殿系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所建。殿内顶板有彩绘数十幅,绘有人物、花卉、鸟兽、山水等。画工精细,色彩调和,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是苏州彩绘的代表作。自明代保存至今,实属罕见。殿正中青石须弥座为南宋原物。   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行者金大圆在完成建塔之后又募建此殿,殿内塑观音像,高数丈,采用脱沙法。先用布袋缝成人形,中实以沙,再在外面塑成像后,将沙取出,塑成佛像虽高大,但中空质轻,便于搬运。明杨循吉在《重创不染尘观音殿记》中云:“旧菩萨像以七宝末和泥而成,端颜妙丽,飞尘不集其上,故称不染尘观音。”      

11梅圃池光映塔影

报恩寺东北隅原有后花园,内有北斗山、大同塔、昭三墓、水池、花木、菜畦等。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已面目全非。1987年市园林正式筹建北塔公园后,规划兴建一所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定名为“梅圃”。   此园面积5250平方米,平面略作凸字形。位于观音殿北,华藏世界东。门口有四方亭一座,额题“梅圃”二字,为上海师范大学苏渊雷教授所书。入门有一座黄石假山,高五米,上有平台,下有山洞。假山西北处有土山一座,四周以黄石堆砌,高达八米,山顶有一亭台。假山东侧为园中主体建筑“飞英堂”。飞英堂为五楹四面厅,歇山黄瓜脊,曲线优美自然。四面半墙、长窗、外绕回廊,此厅以朝北为正面,夏秋在厅北平台荫影之中欣赏水景,暑意顿消。厅南小院,筑有牡丹台,植有各种牡丹,周围种植玉兰、海棠、桂树,构成“玉兰富贵”花木配置,冬春在此赏花,令人流连忘返。   飞英堂北有清池一泓,广一亩有余,又分三支向西、向北、东南。正西一支较长而窄,过墙下与八功德池相接,两岸山石竦峙,花木扶疏,分别命名为“花溪”、“芹涧”、“蒲湾”。蒲湾上一架廊桥跨过,倒影如虹,额题“漾碧”。过漾碧桥循廊而东,折向北,有一水榭面临“雨花池”,为四面亭结构。水榭南、西、北三面设吴王靠,供人依栏凭眺,正面为一座小山,上有六角亭与水榭互为对景,再向远望,藏经阁宛然入目。出水榭向北沿水池折向西,转弯处仰望宝塔冲天而起,俯视水面塔影正好全在水中,水光、山色、古塔相应成趣。  

12姑苏繁华漆雕画

山门内东侧长廊有一漆雕画廊,长三十四米,内陈列漆雕立屏十二块,组成一幅图画长卷,是根据《盛世滋生图》放大而作。   《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是一幅珍贵的历史长卷。作者徐扬,苏州吴县人,乾隆十六年,高宗首次南巡,赏识其画作,诏为内廷供奉,长期在京内任宫廷画师,曾主持绘制《乾隆南巡盛典图》。《盛世滋生图》作于乾隆二十四年,图长1225厘米,宽35.8厘米,原藏清宫内,现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1986年,苏州市举办纪念建城二千五百年的活动,苏州漆雕工艺厂用苏州传统工艺手段,把长卷的大部分作成十块立屏,共长二十六米,由苏州造漆厂出资五万元订购,捐赠给纪念活动。市政府决定放置在北塔公园内“城建规划馆”中,殿中拥壁长十三米,将此立屏分前后两部分陈列。1990年撤馆,立屏长期闲置。1998年公园管理处决定把此画建长廊展出,并补全二块,遂成现貌。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扫码关注 西园戒幢律寺

<微信服务号>

地址:苏州市留园路西园弄18号

电话:0512-65349545(客堂) 65511746(弘法部)

信箱:admin@jcedu.org